155 5517 3302 李老师
在线QQ:
相关文章
集体备课应着力营造一种教研氛围
集体备课应着力营造一种教研氛围
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,具有教研工作的共同特点,那就是着力形成一种教研氛围。
首先,集体备课应是一个完整的教研过程。集体备课,不仅仅是教师坐在一起研讨的过程,更应是研讨之前教师个人研究的过程,是集体研讨之后,教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再思考、授课之后再反思的过程。集体备课的过程应是集体解读文本的过程,它的立足点在于通过集体思维的碰撞激发出教师的教学灵感,通过信息交流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。这里信息不仅包括每个人准备如何教的信息,而且包括每个人对研讨内容的感受、质疑等信息。
集体备课后应有一个反思和认识的过程,即如何对待和使用教案。面对同一课题内容,不同的教师拿出来的教学方案,必然会有一些相同的地方,这是因为不管你的设计思路如何变化,方案中都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,要引导学生去探究、思考和发现,要综合考虑如何落实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、“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”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。但是,每一个有思想、肯钻研的教师,他拿出来的教学方案有必然会是特色鲜明的,不同于他人的,很个性的。这是因为教师切入教学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,突出教学重点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方法与途径,甚至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是有差异的。因此,集体备课的思维应指向“和而不同”,要与个体独立备课有机结合,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情和学情,有选择的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,修正教学思路,设计并撰写适合自己的教学预案,加工、改组、筛选、整合知识和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方式。
其次,集体备课应是一种常态化的教研形式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遇到问题,如果能随时进行交流和探讨,那么这种非正式的集体研讨对教师会更有实效。因此,要突破时空界限,让集体备课常态化。
集体备课固然有增加交流的机会、实现智慧共享等优点,但对参与者的准备程序、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。如果组织不当、操作过于机械,集体备课就会陷入重形式而轻实质、重统一而轻个性、重参与而轻效益的泥沼中不能自拔。因此,集体备课应该在教师有需求的情况下随时进行。需求,首先是一种解疑需求。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出现困惑时,就会产生“集思广益”以解答困惑的需求。其次,是一种共享需求。在教学中,教师经常会对某些问题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,于是,希望在与他人的交流、沟通中获得对问题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。这时,会产生共享需求。教师有需求是集体备课的前提,但这些需求的产生不是预定的,这就要给教师提供自发组织集体备课的机会。教师可以向其他人发出“集体备课邀请函”,并明确备课内容、时间(保证有一定的宽裕度)以及自身急需解决或需讨论的实质问题,以增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。当教师有了集体备课的需求,就随时组织,形成一种教研的常态化。当然,这种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在大的学科组中更容易实施。